满江红 · 建康史帅致道席上赋
mǎn jiāng hóng · jiàn kāng shǐ shuài zhì dào xí shàng fù

鹏翼垂空,笑人世、苍然无物。还又向、九重深处,玉阶山立。袖里珍奇光五色,他年要补天西北。且归来、谈笑护长江,波澄碧。

佳丽地,文章伯。金缕唱,红牙拍。看尊前飞下,日边消息。料想宝香黄阁梦,依然画舫青溪笛。待如今、端的约钟山,长相识。

译文
鹏鸟展开了翅膀,遮盖了天空,向下看,可笑人世间,青茫茫的一片,看不见一位英雄人物。回过头来,向朝庭的深处望去,看见你挺拔坚定的站在金殿的玉阶上;你袖子里装有奇异的、珍贵无比的五色宝石,他年你要它来修补已经折断了的西北的天柱。现在,暂且回到帅司去,在谈笑中,就可以防守长江的天险,守好建康的大门。让长江里碧波澄明的水,安静地流着。 建康是一个山清水秀,出人材的地方,有你这么一位文章名手在这里,我们安心的在宴席上,拍红牙拍,唱着《金缕曲》,实在快乐。在酒席宴前会飞来朝庭的好消息,料想是散发着印泥香味的诏出来了,叫你到黄阁当丞相。但,这却是一场梦,现在你仍然乘着游弋的画船,听着青溪上的笛声。如今,你真的要与钟山互相约定,做一个长久的朋友。
简析
《满江红·建康史帅致道席上赋》是宋代爱国词人辛稼轩所写的一首词。词的上阕赞扬史致道的雄才大略。下阕写席上盛况,并安慰史致道。此词以饱酣的笔墨,充沛的热情,向当时驻守建康的军事行政氏官史致道表达词人的赞颂之情,并通过这一情感的表达,展露词人力主抗金复土的政治怀抱。
注释
建康:六朝时期的京城,今江苏南京市。南宋为府名,建炎三年(公元1129年)改江宁府置,治所在今南京市。 史帅致道:史正志,字致道,江都(今江苏江都县)人。乾道三年到六年(公元1167年到1170年)知建康府,兼沿江水军制置使兼提举学事。《乾隆·扬州志》说史致道“绍兴二十一年进士……高宗视师江上,上《恢复要览》五篇。车驾驻建康,言三国六朝形势与今日不同,要当无事则都钱塘,有事则幸建康。诏下集议,从之。……除右文殿修撰知静江府,未赴而罢。后归老姑苏,号吴门老圃。著有《建康志》、《菊谱》。按:《念奴娇·我来吊古》的小题中有:“呈史留守致道”一语,由此得知:史致道在知建康府时,还兼建康留守。 帅:宋制行政区分为路,路设安抚使司,称帅司、帅府。长官称安抚使或帅。多带经略使、马步军都总管兼衔,有节制兵马、赏罚命令、督理刑狱、察询民情、管理钱谷、兵器等权力。使司的治所为州、为府或军,州府的治所设长官叫知府、知州等,通常都是安抚使兼知府事。 建康史帅致道席上赋:一作“建康史帅致道留守席上赋”。 鹏翼:鹏鸟的翅膀。《庄子·逍遥游》:“鹏之背,不知其几千里也;怒而飞,其翼若垂天之云。” 苍然:色青为苍,与苍茫、苍苍同。 还又:一作“又还”。 九重:天。《汉书·礼乐志》:“九重开,灵之游。”颜师古注:“天有九重”。后世把帝王居住的地方叫九重或朝庭。 玉阶:玉石砌的台阶。唐·丘为《左掖梨花》:“春风且莫定,吹向玉阶飞。”这里是指殿前的台阶。 山立,像山一样挺立。 光五色:《史记补·三皇本纪》:“女娲氏末年,诸侯有共工氏,与祝融战,不胜而怒,乃头触不周山崩,天柱折,地维绝,女娲乃炼五色石以补天。……于是地平天成,不改归物。”《淮南子·览冥训》:“往古之时,四极废,九州岛岛裂,天不兼覆,地不周载,火爁焱而不灭,水浩洋而不息。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,断鳌足以立四极。” “袖里珍奇光五色,他年要补天西北”句:史致道有驱逐金人,收得失地的本领。 “且归来、谈笑护长江,波澄碧”句:史致道上书后,暂且回到建康任上,在谈笑间就可以把江防工作作好。 佳丽地:谢脁《入朝曲》:“江南佳丽地,金陵帝王州。” 文章伯:语文章能手。杜甫《暮春过郑监湖亭泛舟》:“海内文章伯,湖边意绪多。” 金缕:曲子名。杜牧《杜秋娘》:“劝君莫惜金缕衣,劝君惜取少年时。” 红牙:用红木做的牙柏,用以击节的。俞文豹《吹剑续争录》:“东坡在玉堂日,有幕士善歌,因问:‘我词比柳耆卿何如?’对曰:‘柳郎中词,只好十七八女孩儿,按执红牙柏,歌唱杨柳岸晓风残月。学士词,须关西大汉,执铁绰板,唱大江东去。’公为之绝倒。” 尊前:指宴席上。尊,同“樽”,古时木制的酒杯。 宝香:皇帝的诏书上盖印玺的印泥,散发出的香味。 黄阁:丞相办公的地方。《汉归仪》:“丞相听事门曰黄阁。不敢洞开朱门,以别于人主,故以黄涂之,谓之黄阁。” 画舫:装饰华丽的游船。 青溪:水名。《景定·建康志》:“青溪,吴大帝赤乌四年凿,东渠名青溪,通城北堑潮沟,阔五丈,深八尺,……及杨溥城金陵,青溪始分为二。在城外者自城壕合于淮,今城东竹桥西北接后湖者,青溪遗迹固在。” 端的:确实、真的。在宋词中端的用法很多,往往因词的内容而变化它本身的含义。 钟山:又名蒋山,在今江苏南京市城东北。

作者简介

辛弃疾[xīn qì jí]

南宋著名豪放派词人、将领,济南府歴城县(今山东省济南市歴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)人,原字坦夫,改字幼安,别号稼轩。宋高宗绍兴十年(1140年),生于金山东东路(原北宋京东东路)济南府歴城县,时中原已陷于金。绍兴三十一年(1161年),海陵王南侵,稼轩趁机聚众二千,投忠义军隶耿京部。绍兴三十二年(1162年)奉京命奏事建康,高宗劳师建康,授天平军节度掌书记,并以节度使印告召京。时京部将张安国杀京降金,稼轩还至海州,约忠义军五十骑,径趋金营,缚张安国以归,献俘行在,改差签判江阴军,时年二十一岁。宋孝宗干道四年(1168年)通判建康府。干道时,累知滁州,宽征赋、招流散,教民兵、议屯田。历提点江西刑狱,京西转运判官,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抚,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使,淳熙中,知潭州兼湖南安抚使,创建“飞虎军”,雄镇一方。后再知隆兴府,任上因擅拨粮舟救荒,为言者论罢。宋光宗绍熙二年(1191年),起提点福建刑狱,迁知福州兼福建安抚使,未几又为谏官诬劾落职,居铅山。宋宁宗嘉泰三年(1203年),起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。嘉泰四年(1204年),迁知镇江府,旋坐谬举落职。开禧三年(1207年)召赴行在奏事,进枢密都承旨,未受命而病卒,年六十八。后赠少师,谥“忠敏”。稼轩擅长短句,以豪放为主,有“词中之龙”之称,与东坡并称“苏辛”,又与易安并称“济南二安”。平生力主抗金,“以恢复为志,以功业自许”,尝上《美芹十论》与《九议》,条陈战守之策,然命运多舛,屡与当政之主和派政见不合,备受排挤,壮志难酬。故满腔激情多寓于词。词风多样,题材广阔,悲郁沉雄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,更善化前人典故入词。现存词六百馀首,有词集《稼轩长短句》传世。诗集《稼轩集》已佚。清嘉庆间辛敬甫辑有《稼轩集钞存》,近人邓恭三增辑为《辛稼轩诗文钞存》。生平见《宋史·卷四百〇一·辛弃疾传》,近人陈思有《辛稼轩年谱》及邓恭三《辛稼轩年谱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