守睢阳作
shǒu suī yáng zuò

接战春来苦,孤城日渐危。

合围侔月晕,分守若鱼丽。

屡厌黄尘起,时将白羽挥。

裹疮犹出阵,饮血更登陴。

忠信应难敌,坚贞谅不移。

无人报天子,心计欲何施。

译文
与叛军的交战从春天一直持续到现在,战斗十分艰苦,四顾无援,睢阳已成为一座空城,日渐艰危。叛军重重围困睢阳的态势,就像月亮周围的晕圈一样,围了一层又一层,守军则根据敌强我弱的形势布成像鱼丽那样的阵法,抵御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。守城军民同仇敌忾,多次击退了敌人的进攻,指挥官站在城头亲冒矢石,不时地挥动旗帜指挥军民作战。受伤的将士包扎好伤口,又重新回到了战场上,守城官兵浴血奋战,愈战愈勇。将领忠心报国,又能取信于士兵,应该是不可战胜的,坚贞不屈与敌战斗到底的意志决不会改变。我和将士们苦战守城,战况危急,却无人上报天子,虽有破敌的谋略,却无法得以实现。
简析
《守睢阳作》是唐代将领张巡在安史之乱时期创作的一首排律。此诗生动地记录了张巡等人所领导的睢阳保卫战异常艰苦的过程,表达了将士们坚韧不拔、誓死抗击叛军的坚强决心,是作者在睢阳危急时以鲜血和生命凝成的杰作。全诗形象鲜明传神,语言简洁生动,风格慷慨壮烈,颇具英雄之气。
注释
睢阳:唐郡名,在今河南省商丘县南。 接战:指交战。 侔:等同。 月晕:指月亮周围的晕圈。 若:一作「效」。 鱼丽:一作「鱼鳞」,是古代的一种阵法。 厌:压住。 黄尘:指叛军进攻时所扬起的尘土。 裹疮:指包扎伤口。 饮血:指浴血奋战。 陴(pí):指城上有射孔的矮墙。 移:改变。 心计:指破敌的谋略。

作者简介

张巡[zhāng xún]

张巡,唐朝著名将领,安史之乱时期的著名英雄,史称张中丞、尪公,祖籍蒲州河东(今山西永济),生于邓州南阳(今河南邓州南阳市彭桥镇北张)。唐玄宗开元末年(公元741年),中进士,初仕太子通事舍人,後出任清河(今河北清河)县令,其任内治绩优良,期满召回长安。值杨国忠当权,因拒附权贵,调授真源(今河南鹿邑)县令。天宝十五年(公元755年),起兵守雍丘(今河南杞县),抵抗安史之乱的燕军。至德二载(公元757年),移守睢阳(今河南商丘),与太守许远以数千兵力,在内无粮草、外无援兵的情况下苦守雍丘、睢阳二孤城近两年,前後交战四百馀次,重创叛军,沮遏贼势,以蔽江淮而全东南。终因粮草耗尽、士卒死伤殆尽而城破,被俘後骂贼赴义。唐肃宗追赠扬州大都督,封邓国公。唐宣宗大中二年(公元848年),绘张巡画像置于凌烟阁。至明清时,得以从祀历代帝王庙,享皇家祭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