鹧鸪天 · 鹅湖归,病起作
zhè gū tiān · é hú guī , bìng qǐ zuò

枕簟溪堂冷欲秋,断云依水晚来收。红莲相倚浑如醉,白鸟无言定自愁。

书咄咄,且休休,一丘一壑也风流。不知筋力衰多少,但觉新来懒上楼。

译文
躺在水边阁楼的竹席上,清冷冷好似凉秋,片片的浮云顺水悠悠,黄昏的暮色使它们渐渐敛收。红艳艳莲花互相倚靠,简直像姑娘喝醉了酒,羽毛雪白的水鸟安闲静默,定然是独个儿在发愁。 与其像殷浩朝天空书写“咄咄怪事”发泄怨气,倒不如像司空图寻觅美好的山林安闲自在地去隐居,一座山丘,一条谷壑,也是风流潇洒多逸趣。我不知而今衰损了多少精力,只觉得近来上楼懒登梯。
简析
这首词写病后的生活和感受。上阕写病休中所见盛夏景色。可起句一派秋凉,躺在水边阁楼的竹席上,清冷冷好似凉秋,片片的浮云顺水悠悠,黄昏的暮色将它们渐渐收敛。晚闲,有心如止水的况味。后二句红艳艳莲花互相依靠,简直像姑娘喝醉了酒,羽毛雪白的水鸟安闲静默,定然是独个儿在发愁。 下阕写病后所感。先用殷浩和司空图两个典故,与其像殷浩朝天空书写“咄咄怪事”发泄怨气,倒不如像司空图寻觅美好的山林安闲自在去隐居,一座山丘,一条谷壑,也是风流潇洒多逸趣。末二句“不知”一转,不知而今衰损了多少精力,只觉得近来上楼懒登梯,否定了前面的取舍。黄蓼云《蓼云词选》中评道:“末二句放开写,不即不离尚含佳。”的确,似说病后虚弱的平常话,而实则写壮志成灰的悲愤和老却英雄的叹息,写得沉郁悲壮。
注释
鹧鸪天:词牌名。又名《思佳客》、《醉梅花》、《剪朝霞》、《骊歌一叠》等。双调,五十五字,平韵。或说调名取自唐·郑嵎“春游鸡鹿塞,家在鹧鸪天”诗句。然唐、五代词中无此调。调始见于宋代宋祁之作。 鹅湖:《铅山县志》:“鹅湖山在县东北,周回四十馀里。其影入于县南西湖。诸峰联络,若狮象犀猊,最高者峰顶三峰挺秀。《鄱阳志》云:‘山上有湖多生荷,故名荷湖。’东晋人龚氏居山蓄鹅,其双鹅育子数百,羽翮成乃去,更名鹅湖。”宋 淳熙二年朱熹与吕祖谦、陆九渊兄弟讲学鹅湖寺,后人立为四贤堂。淳祐中赐额“文宗书院”,明 正德中徙于山巅,改名“鹅湖书院”。 “鹅湖归,病起作”:《花庵词选》作“秋意”。 簟(diàn):竹席。 溪堂:临溪的堂舍。 收:敛收。 如醉:《花庵词选》作“如怨”。 无言:不鸣。 咄咄:用殷浩事,表示失意的感叹。《晋书·卷七十七·殷浩传》:“(殷)浩虽被黜放,口无怨言,夷神委命,谈咏不辍,虽家人不见其有流放之戚。但终日书空,作‘咄咄怪事’四字(意为“哎哎,这真是怪事!”)而已。”南朝 宋·刘义庆《世说新语·黜免》:“殷中军(浩)被废,在信安,终日恒书空作字。扬州吏民寻义逐之,窃视,唯作‘咄咄怪事’四字而已。” 休休:用司空图事。唐 司空图为其所建的濯缨亭取的别名。意谓量才、揣分兼耄聩皆宜退休。后亦用为表示桑榆晚景的典故。《旧唐书·卷一百九十下·〈文苑列传下·司空图传〉》:“司空图,字表圣,本临淄人。……有先人别墅在中条山之王官谷,泉石林亭,颇称幽栖之趣。……晚年为文尤事放达。尝拟白居易《醉吟传》为《休休亭记》曰:‘司空氏祯贻溪之休休亭,本名濯缨亭,为陜军所焚。(唐昭宗)天复癸亥岁,复葺于坏垣之中,乃更名曰“休休”。休休也,美也,既休而具美存焉。盖量其才,一宜休;揣其分,二宜休;耄且聩,三宜休;又少而惰,长而率,老而迂,是三者皆非济时之用,又宜休也。’”《新唐书·卷一百九十四·〈卓行列传·司空图传〉》:“司空图,字表圣,河中 虞乡人。……图本居中条山 王官谷,有先人田,遂隐不出。作亭观素室,悉图唐兴节士文人,名亭曰休休,作文以见志曰:‘休,美也,既休而美具。故量才,一宜休;揣分,二宜休;耄而聩,三宜休;又少也惰,长也率,老也迂,三者非济时用,则又宜休。’因自目为耐辱居士。其言诡激不常,以免当时祸灾云。” “一丘一壑也风流”句:指退隐在野,放情山水。南朝 宋·刘义庆《世说新语·品藻》:“(晋)明帝问谢鲲:‘君自谓何如庾亮?’答曰:“端委庙堂,使百僚准则,臣不如亮。一丘一壑,自谓过之。’”《世说新语·巧蓺》:“顾长康(恺之)画谢幼舆(鲲)在岩石里。人问其所以?顾曰:‘谢云:“一丘一壑,自谓过之。”此子宜置丘壑中。’”风流,优美,有风韵。 筋力:精力。 但:只。 “不知筋力衰多少,但觉新来懒上楼。”句:唐·刘禹锡《秋日书怀寄白宾客》诗:“兴情逢酒在,筋力上楼知。”宋·俞文豹《吹剑录》“古今诗人,间见层出,极有佳句,无人收拾,尽成遗珠。……陈秋塘诗:‘不知筋力衰多少,但觉新来懒上楼。’”南宋·张端义《贵耳集·卷上》:“秋塘陈敬甫善有《雪篷夜话》三卷,淳熙间一豪士。”据知陈秋塘名善,字敬甫,号秋塘,虽有淳熙间已以豪士知名,而行辈则稍晚于稼轩。清·况周颐《蕙风词话》云:“《吹剑录》云:‘古今诗人间出,极有佳句。无人收拾,尽成遗珠。陈秋塘诗:“不知筋力衰多少。但觉新来懒上楼。”’按此二句乃稼轩词《鹧鸪天》歇拍。稼轩倚声大家,行辈在秋塘稍前,何至取材秋塘诗句。秋塘平昔以才气自豪,亦岂肯沿袭近人所作。或者俞文豹氏误记辛词为陈诗耶。此二句入词则佳,入诗便稍觉未合。词与诗体格不同处,其消息即此可参。”

作者简介

辛弃疾[xīn qì jí]

南宋著名豪放派词人、将领,济南府歴城县(今山东省济南市歴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)人,原字坦夫,改字幼安,别号稼轩。宋高宗绍兴十年(1140年),生于金山东东路(原北宋京东东路)济南府歴城县,时中原已陷于金。绍兴三十一年(1161年),海陵王南侵,稼轩趁机聚众二千,投忠义军隶耿京部。绍兴三十二年(1162年)奉京命奏事建康,高宗劳师建康,授天平军节度掌书记,并以节度使印告召京。时京部将张安国杀京降金,稼轩还至海州,约忠义军五十骑,径趋金营,缚张安国以归,献俘行在,改差签判江阴军,时年二十一岁。宋孝宗干道四年(1168年)通判建康府。干道时,累知滁州,宽征赋、招流散,教民兵、议屯田。历提点江西刑狱,京西转运判官,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抚,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使,淳熙中,知潭州兼湖南安抚使,创建“飞虎军”,雄镇一方。后再知隆兴府,任上因擅拨粮舟救荒,为言者论罢。宋光宗绍熙二年(1191年),起提点福建刑狱,迁知福州兼福建安抚使,未几又为谏官诬劾落职,居铅山。宋宁宗嘉泰三年(1203年),起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。嘉泰四年(1204年),迁知镇江府,旋坐谬举落职。开禧三年(1207年)召赴行在奏事,进枢密都承旨,未受命而病卒,年六十八。后赠少师,谥“忠敏”。稼轩擅长短句,以豪放为主,有“词中之龙”之称,与东坡并称“苏辛”,又与易安并称“济南二安”。平生力主抗金,“以恢复为志,以功业自许”,尝上《美芹十论》与《九议》,条陈战守之策,然命运多舛,屡与当政之主和派政见不合,备受排挤,壮志难酬。故满腔激情多寓于词。词风多样,题材广阔,悲郁沉雄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,更善化前人典故入词。现存词六百馀首,有词集《稼轩长短句》传世。诗集《稼轩集》已佚。清嘉庆间辛敬甫辑有《稼轩集钞存》,近人邓恭三增辑为《辛稼轩诗文钞存》。生平见《宋史·卷四百〇一·辛弃疾传》,近人陈思有《辛稼轩年谱》及邓恭三《辛稼轩年谱》。